現在「國際觀」這個詞很夯,但什麼叫作國際觀?國際觀和你去過多少國家會幾國語言以及和多少國人交過朋友說過話是沒有直接關連的,在我看來,國際觀就是「當你越了解自己,你就越看得見世界。」很多人說,旅行是個認識自己的過程,我十分認同。

 

       一開始旅行是跟團,看到身旁說中文的女生獨自一個、或兩個人去旅行,我曾非常非常羨慕。當時不太清楚自己在羨慕什麼,但我確定不是什麼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以及在一個地方不能想停多久就停多久之類的。後來想想,我羨慕的是一種「獨立」,以及「為自己作主」的精神。我曾經厭惡我自己,厭惡那個在現實世界中呈現兩極化狀態自己。

 

       我有著平順的生活,然而心裡卻極度茫然與恐慌,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或許正如同在團體旅遊中,被安排好一切,舒舒服服度假,卻不太清楚自己去了哪裡的自己。所以,跟團的我,有著出國的新鮮快樂,卻伴隨著一股莫名的卑微。我,只是團體中微不足道的我;我,看不到我自己,正如同搭著遊覽車,被載來載去,卻不知自己究竟是往東往西往北或往南的自己。

 

       每個人看到及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其本身性格的反映。我不喜歡團體旅遊,並不是說它不好,而是它的性質刺痛了我最脆弱的那個部分。我不喜歡被安排好一切,缺乏自己個性的自己!後來,因為某些因素,讓我有了不跟團出國的機會,我漸漸的覺得,自己去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難。於是,我開始著手規劃屬於自己的行程。

 

       歐洲本來就是一個大家都覺得很夢幻的地方,我也是個對歐洲著迷的人,特別是讀了越來越多的歐洲史後,我漸漸的對某些地方產生特殊偏好,也就是,我知道我要去哪裡。清楚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對我來說,是一種鼓舞,也是種成長,因為那是靠自己努力之後所獲得的一種「方向感」。或許很多人覺得準備資料的過程很繁瑣,但我卻樂此不疲。查火車、訂住宿、比價錢、敲定行程中的每個細節,在在都讓我覺得自己真真實實的活著。在繁瑣中理出頭緒,將夢想化為實際可行的方案,人總在實踐中,遇到難題,克服、解決,一步步建立信心,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透過這些,我對於自己的行程瞭解更多,甚至覺得,我不必去到當地,已經在進行著我的旅程了。我是個非常小心謹慎的人,事前的準備周全到有些龜毛,所以我的旅程至今不曾出現過什麼太令人驚心動魄的意外。或許少了些隨性,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看著自己的規劃在行程中被準確無誤的一步步執行著,我獲得了一種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因為這些充分的準備,有一次,在德國坐火車的時候,望著窗外想著旅程,我感動了,第一次有了「天下一家」的感覺。全世界的人,儘管國別不同,但都是「人類」,差距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遙遠。我受到人們的幫助,搭火車搭了幾次就熟悉當地的邏輯。頓時,我沒了在異鄉的慌張感,覺得自己好像和整個宇宙融為一體,四處可以為家了。或許是我規劃詳盡,又或許是我幸運,不管怎麼樣都好,總之,「世界」讓我覺得不再那麼遙不可及了。這和從前覺得歐洲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東西文化有種難以逾越的界線,呈現出一種明顯對比。

 

       旅行對於我的意義,既是一種自我肯定,也是種自我反省。透過旅行中的點滴,不斷的自我觀照、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盲點,也看到自己的長處。如果有旅伴,旅程則考驗著你們的關係,讓自己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待人處事的態度,讓自己能夠更寬容、更體諒。這一切,都和漫長的人生相關,而不僅僅是單次的旅程而已。認識自己,體諒他人,理解世界,這個順序,在我心中始終具備著崇高的價值地位。

arrow
arrow

    我寫,故我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